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

東方周刊-陸拖粉族搶購 引爆港嬰兒奶粉荒


國內層出不窮的奶粉事件,除了國產品牌的問題外,包含美素、亞培等進口奶粉品牌都曾發生危機! 這篇香港東方周刊的文章描述了內地父母赴港採購奶粉造成「嬰兒奶粉荒」的現象:
--
在深圳、香港之間的東鐵上,隨處可見內地「拖粉一族」夫婦提著大包小包赴港購買的奶粉,港澳不少藥店和超市不得不限購奶粉。這股搶購風潮暴露出中國乳業的信任危機。
2月15日,在對香港油尖旺的萬寧、惠康、百佳等多家超市進行地毯式搜索後,來自深圳的李琳和丈夫滿載而歸:1個手推車、2個旅行袋外加2個背囊,塞滿了31罐奶粉。帶著戰利品僥倖過了深圳羅湖海關後,李琳夫婦終於鬆了一口氣,女兒這一年的口糧總算不用愁了!
春節前後,在深港之間擁擠的東鐵上,隨處可見像李琳夫婦這樣帶著奶粉的「拖粉一族」,內地遊客的搶購隨即引發港澳部分品牌奶粉「斷供」。港澳的不少藥店和超市不得不對奶粉進行限購。
就在風波尚未平息之時,2月中旬,又有媒體報導「皮革奶」死灰復燃傳聞,儘管大陸農業部隨後闢謠,但消費群體對奶粉質量的擔憂情緒再次發酵,也引發內地赴港搶奶粉新高潮。
港商家紛限購奶粉
「搶購風潮暴露出中國乳業的信任危機。」素有「奶業大炮」之稱的乳業資深人士王丁棉告訴《瞭望東方周刊》,「自2008年『三聚氰胺』這一奶業『911事件』後,奶製品企業對奶源都進行嚴格把關。國產奶粉和進口奶粉的品質與營養成分基本沒有差別。」
然而業內看法不能獲得媽媽們的認同。近年來,從三聚氰胺奶粉到激素奶粉,大陸國產乳業負面新聞一次次刺激消費者的神經,動搖他們對中國乳業的信任。上海銘泰銘觀乳業諮詢公司總經理勞兵表示,公眾要走出奶業陰影仍有漫長過程。
香港上水,是大多數深圳「拖粉族」的首站。2月初以來,在上水的大多數超市、藥房,各大奶粉品牌如美贊臣、美素佳兒等專櫃都不約而同貼上「暫時缺貨」標籤,即使是有貨的商家也紛紛打出「限購」標籤。
職業水客逾8000人
除了自購族,在粵港、粵澳邊境,還活躍著以螞蟻搬家方式專職幫別人代購,賺取差價的「水客」。香港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說,一些藥店都曾出現內地人購入全部奶粉的「掃貨」情況,更有人願意每罐多付50元(人民幣,下同)搶購,導致很多藥房囤貨不賣,令奶粉供不應求。
據海關估算,每日穿梭於粵港、粵澳的職業「水客」多達8000人以上,知情人士透露,帶1箱奶粉可獲利50元左右。
支撐「水客」的無疑是內地大量的買家。沒有人能夠計算出每天進出中國的進口奶粉確切數量。但在淘寶網,一些品牌的進口奶粉月銷量甚至高達上千罐。這一市場現狀讓眾多零售商眼饞,於是賣化妝品的開始賣奶粉,甚至賣圖書、賣酒的小店鋪都賣起雅培、美贊臣、明治等海外品牌奶粉。
類似的「奶粉荒」在2008年曾上演過一次。當年因為多個外國奶粉品牌紛紛加價,漲價幅度最高達30%,大批深圳和廣州的媽媽都湧到香港搶購便宜的進口奶粉。
當時初為人母的陳燕就是搶購大軍的一員。她表示,那時如美贊臣、明治等奶粉經常斷貨好幾個月,「有一次逛遍了上水、銅鑼灣、元朗等地才湊到6罐。」
在「三聚氰胺事件」後,「奶粉荒」更為加劇。當時內地客到香港購買奶粉的需求急劇增長,令香港本地供應出現2成缺口。陳燕記得,當時屈臣氏規定每人限買6罐;超市工作人員站在奶粉櫃臺邊,一次次勸回試圖多次購買的內地家長。陳燕說,「以前很多人到香港買奶粉是出於省錢,但『三聚氰胺』之後,現在是為了買『安心』。」




以前為省錢現為安心
這一次奶粉荒卻來得更突然,王丁棉認為,這與國際奶源緊張也不無關係。受去年的極端天氣影響,國際牧場的草源、奶牛飼料及產奶量今年有所下降,早在2個多月前,國際奶源緊張已初露端倪,「國內不少企業所需要的大包裝奶粉已供不應求。」
他認為,目前奶粉供應緊張的局面仍將持續幾個月時間。但對近期將2009年的「皮革奶」舊事重提,他認為不排除幕後有企業炒作的可能。
自2008年以來,中國乳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巨大關注,「在這一場風波中,你想誰會得利?」王丁棉反問。春節剛過,就有奶粉企業提出漲價,一時間洋奶粉漲價風聲再起。
勞兵說,「現在的國產奶製品,其實比任何時候都安全。」嬰幼兒奶粉的配方都差不多,沒有必要特意買進口奶粉。尤其是同一外資品牌的奶粉,其主要配方、技術都一樣。「只是在口感、風味、溶解度和香精添加方面有細微差別,這些無關營養。」
勞兵說,在業內並不存在港版奶粉或其他進口奶粉更好的說法。一位外資奶粉公司的員工透露,她周圍同事的孩子都吃自己公司在內地生產的奶粉。

沒有留言: